譯潔濟南翻譯公司關于口譯平衡性的看法
我認為英漢之間翻譯的尺度如何掌握是個平衡問題。平衡尺有兩個頂端,一端是英文習慣;偏向這端,是完全按英文習慣翻譯。另一端是中文習慣;偏向那端是完全按中文習慣翻譯。
兩端之間可以有多個不同的平衡點。雖然每位翻譯的譯文最終都不可避免地落在兩端之間,但是水平比較高的翻譯,能夠在幾個不同平衡點之間斟酌后再決定。水平不夠的翻譯,往往感覺不到這種可斟酌的余地。
這里舉去劇院看演出為例。在門口檢票時,按中文習慣行事和按英文習慣行事會產生兩種不同的行為。示意圖里的平衡點1是偏向中文的習慣。平衡點2是偏向英文的習慣。平衡點3是為了說明問題而加入的中間點。
在翻譯中需要掌握平衡是個不可避免的選擇。首先看英譯漢。照顧英文習慣的中文會顯得有點生硬,有時還有點別扭。照顧中文習慣的譯文很順暢,但容易在語氣上、輕重上和含義上與英文原意有偏差。中英文表達法完全對應的情況是不多的,通篇一概照顧中文習慣,就會積少成多,量變到質變,從總體譯文上較多地偏離英文原文。
偏向中文的版本遣詞造句都很流暢。不看英文原文,光是對比兩個中文版本,似乎肯定是第一個版本為好。但是對比原文,“竭盡全力”的語氣超過了“盡可能地協調我們的努力”,“捐贈者”可以是某一個慈善組織或個人,不一定就是國家。這里只舉了一句話,如果整篇講稿全部采用第一個版本的處理方法,譯文與原文的偏離將變得相當嚴重。
漢譯英同樣需要考慮如何在兩個頂端之間找準合適的平衡點,不過情況與英譯漢正好相反。照顧中文習慣的英文會顯得生硬、別扭。照顧英文習慣的譯文很順暢,但容易在語氣上、輕重上和含義上與中文原意有偏差。通篇一概照顧英文習慣,就難免在中文原意上打太多的折扣。而且很多中國特有的東西,除了把這個中國式的英文表達法輸出到英文內,使其司空見慣,沒有其他辦法。
中國人比較熟悉的已經輸人的中式英文有:
例:Yin and Yang 陰陽
fengshui 風水
Opening up 開放
Three Represents 三個代表
例:din sum點心
lychee 荔枝
pak choi 白菜
hoisin 海鮮
wonton 餛使
還有一些英文詞是從粵語中引進的,看拼寫不太容易辨別出來。
還有一種情況也很值得一提。這就是英文中現有一個表達法,基本上可以表達中文的概念,但是又輸入了一個中文味道十足的表達法。比如,Martial Arts和Kongfu。前者是純英文,后者是舶來品;由譯員決定想取哪種風味。
還有一個很好的例子。中文里“合作”這個詞用得很泛。只要是牽涉雙方的,不管它是協作、配合、投資、訪問、留學、考察、交流、座談會,都可以包括在合作范疇之內。但是在英文里,co-operate和cooperation含有比較明顯的配合的意思。醫生要看舌苔,讓你張口說“啊”,你說“啊”,這是英文中比較典型的co-operation。
所以,在上述例子中,譯員可以根據現場情況決定,是偏向中文習慣的一端,使用“合作”這個詞呢,還是偏向英文習慣的一端,根據上下文,使用“協作”、“配合”、“投資”、“訪問”、“留學”、“考察”、“交流”、“座談會”,或干脆用英文中一個也是含義很廣的詞relationship。
濟南翻譯公司